以万物为刍狗

admin 2023-03-04 15:55 阅读数 #教育学习

天地无情,以万物为刍狗 是什么意思?

原话是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: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
整句话意思是: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。

一种普遍的理解是:老天并不仁慈,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;然而联系上下文,这种理解有失偏颇。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。通俗点说: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,不对谁特别好,也不对谁特别坏,一切随其自然发展。

此句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。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,祭祀完如同废物,随意丢弃。

扩展资料:

"天地无情,以万物为刍狗"中的”刍狗“的含义:

刍狗[chú ɡǒu]: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。
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典出通行本《道德经》老子第五章,郭店简本《老子》无此句。郭店简本仅有本章中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”文义与通行本同。

魏源本义:“结刍为狗,用之祭祀,既毕事则弃而践之。”。《庄子·天运》:“夫刍狗之未陈也,盛以箧衍,巾以文绣,尸祝齐戒以将之;及其已陈也,行者践其首脊,蘇者取而爨之而已。”

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(因为用不起猪、牛、羊等大的牲畜)。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,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,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(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,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)。

刍狗做好以后,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,大家对它都很重视,碰都不敢随便碰;等到举行祭祀以后,就把它扔下不管了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

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?
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(chú)狗”意思是老天并不仁慈,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,不对谁特别好,也不对谁特别坏,一切随其自然发展。出自老子所著的《道德经》第五章。

原文: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
天地之间,其犹橐(tuó)籥(yuè)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
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译文:天地不情感用事,对万物一视同仁,圣人不情感用事,对百姓一视同仁。(此处“百姓”应指贵族与平民)天地不言仁,滋养万物,不求万物的回报;圣人不言仁,为百姓做事,不求百姓的回报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天地滋养着万物,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,不求万物用草扎成的狗来表示祭拜他。所以天地不言仁,不争仁,滋养着万物,不求万物回报他。 圣人不会说自己多么仁厚,为百姓做了事情,不需要百姓用刍狗那些来回报他,所以圣人不言仁,不争仁,为百姓做事,不求百姓回报。

赏析

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:从表面现象来看,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,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,风箱中间的“轴”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,这个轴心,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。

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,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“中”,而这个“中”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,所以,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“中”,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,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。这种去找到事物的“中”的办法就叫做“守中”,亦即所谓“中而用之”,这个中即是心中,也就是守仁。

所谓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”,其真实意思是什么?
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这句话的直接含义是:天和地不会特地去偏爱谁,而是把万物当做暴露在风雨中用于祭祀的草编成的狗一样,任其风吹雨打。

老子这句话的逻辑看似很奇怪,但是里面隐藏着足以我们铭记一生的哲理。

这句话的核心内涵,在于“不仁”。所谓的“不仁”,不是我们理解的于情感世界中的冷漠或厌恶下的不闻不问,而于一种对万物自然特性的绝对尊重下的近乎“普遍的爱”。即这句话是在借“天地”强调道家“无为”的特点。

以万物为刍狗

天地因为没有爱谁多一些,就没有所谓的“偏爱”,于此也就没有谁因不被“偏爱”而受到打压,万物才得以保有自己的“特性”,继而在“优胜劣汰”的自然法则之下茁壮成长。

那么这句话中传达了什么值得好强的人铭记于心的“人生哲理”?

从“好强”层面出发分析这句话的人生哲理的话,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:过分求远求高,反而跑不远、跳不高。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,带着善意成就他人的人,反而可以圆满自己。

1、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与“道”的特性

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出自《老子》一书,某种程度来说,这句话是在传达老子心中“道”的特性之一,即“不仁”。

何谓“不仁”?可与俗世间七情六欲中“带有情感偏爱”的“仁”所对应来理解。

道家老子在告诉我们,“道”之所以为“道”,之所以可以“成就万物”,因为“道”无偏爱。

道家老子这里说“不仁”,不是号召世人要不仁不义,而是取“不仁”中的情感倾向来表现道家之“道”无人类情感倾向的特性。

也就是说,成就万物的“天地”,有时候是老子表达“道”的一种形式。

“天地”为何可以成就万物?因为他如“道”一般,让万物自发发挥自己的“特性”,而不会因为“仁与不仁”区分下产生特殊照顾,继而让一部分存在走到“绝路”。这

于此,老子以逆向逻辑启发我们:道因“无为”,所以“不仁”,因“不仁”,反而得以让万物自发发展自己的特性,继而以无为之为成就万物。

2、“不仁”里的人生哲理

中国诸子百家的古典名著中,不读《论语》有些可惜,不读《老子》,那就相当遗憾了。

因为道家《老子》一书中看待世界的视角,会让你与自己、与世界和解间,收获意外惊喜,而且你还能做到波澜不惊。

这是沉稳的体现。为什么这么说?

我们知道,我们的烦恼更多是各种情况的“求而不得”。

但是,许多时候,“不得”不是因为自己“做得不够”,而是因为自己“太过求高求远”,反而做得“太多”。

举个例子,秦二世而亡以后,楚汉争雄。项羽和刘邦,一个家大业大、能文能武,一个则是小地方亭长出生,甚至还有些不务正业的感觉。

但是最后刘邦完胜项羽。

刘邦胜项羽的原因,更多是他在为人处世上的“高情商”。

刘邦成立汉王朝以后的事情我们先不议,就说说刘邦的“白手起家”。

对比项羽,一穷二白、能力还差的刘邦为何完胜项羽?因为刘邦懂得顺水推舟“成就他人”,而项羽则有些自傲自大,忙着“自我凸显”,于此,他以“霸王之名”在“求高求远”中败得一塌涂地。

刘邦呢?他手底下有睿智的张良,有慧眼识人的萧何,有勇猛的樊哙,有善战的韩信等等。不是刘邦多厉害,而是刘邦手底下的一群人,各有所长,并且他们可以在刘邦的周旋和维系下,发挥他们的所长,继而打下大汉江山。

这便是领导者的本事。

因为刘邦给自己手下的能人巧匠提供了让他们展现傲人才华的“平台”,给了他们展现自己特性、特长的机会,继而成就了他们,反之,刘邦对他们的成全,也圆满了自己。

而骄傲自大的人,是不愿意别人胜过自己的。但凡有一丝苗头,越是骄傲,可能打压别人得越厉害。这样的人个人能力再强,在单打独斗之下,不是被真厉害的人教做人,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3、写在最后

求高求远并不是坏事,也是人生来就有的“本性”。但是太多人因后天内在素养的匮乏等原因,从未体味或者早已遗忘,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“动物性”欲望的满足,而在于精神世界的“愉悦”。

于此,“积极”的性子成了“好强”,成了“自私”,最后,就演变成了“打压”。于此,人便在“伤人害己”劳心费神中耗心费力,最后尽是一地鸡毛的“荒凉”。

也就是说,“天地不仁”中展现的道之“无为”特性,于人生哲理上,我们可以明白:求高求远虽不是坏事,但也不一定是好事,有时候,按耐住艳压群芳的“渴望”与“骄傲”,你的“谦逊”、“稳重”、“低调”反而会让你成为别人遥望的目标。这是好强之人突破瓶颈需要把握的道理,各位觉得呢?

注: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,搬运、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,发现必究,文中图片来自网络,部分素材来自网络,侵删(两周内)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均来自网络收集进行整理编辑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反馈给我们,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。

热门